内容:
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政策。这是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头戏”,也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专家表示,这次置换政策是一场政策及时雨,可以有效减轻地方政府化债的压力,提高债务管理的透明度。
这次推出的化债“组合拳”不仅是一场及时雨,更是地方政府化债思路的根本转变。首先,从应急处置向主动化解转变;其次,从点状式排雷向整体性除险转变;第三,从隐性债、法定债“双轨”管理向全部债务规范透明管理转变;此外,从侧重于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
这次化债举措的推出,意味着我国化债工作思路的根本转变,同时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规范债务管理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心。根据这次的化债方案,将缓释地方当期化债压力、减少利息支出,五年累计可以节约6000亿元左右利息支出。
同时,这次化债方案也强调,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化债主体仍然是地方政府,这样是为了保障压实主体责任,防范道德风险。
在采访中,专家表示,这次化债的举措与过去相比,以前可能是被动的,地方政府出现风险以后的应急处置,转向了主动的、整体性风险防控这样一种考虑。这种化解的举措确实从原来的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来考虑。在这种情形下,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会极大缓解,因为利息支出减少了,资金的链条更畅通,有助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
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保持“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对新增隐性债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同时,我们应该不仅把它当成是在解决一个眼前问题,更要建立起一套高水平的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债务管理也不是被动的,我们看到主动选择问题,可以让财政政策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总台央视记者 田琪永 沙千 杜雷鸣)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东众孝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为地方发展减负担 专家解读万亿元化债“组合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