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想当然”的来历:从三国到宋代的演绎与变迁
内容:
我们常常将那些轻率、没有根据的话称为“想当然”。但你知道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吗?它其实有两个出处,且都与历史有关。
首先,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将袁绍次子袁熙的美艳妻子甄氏收为儿媳(曹丕妻)。这一举动引起了北海太守孔融的强烈不满。在给曹操的书信中,孔融提及武王伐商时,曾将纣王宠姬妲己送予其弟(周公)做妾的典故。曹操对此一无所知,便质询孔融。孔融回答:“想当然耳”,意思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应该如此的意思。这其实是孔融暗讽曹操的不义之举。
曹操当然明白孔融的潜台词,并对此感到气愤。不久后,便找了个理由将孔融处死。
一千多年后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重新演绎了这个故事。他向他的老师欧阳修讲述了尧帝时期,司法官三次定某人死罪,但都被尧帝赦免的典故。欧阳修问其出处,苏东坡先是叫欧阳修去查《孔北海传》,自己则模仿孔融当年的“想当然耳”。欧阳修查找后依然没有发现,于是追问苏东坡。苏东坡被问得张口结舌,最后只好老实承认:“想当然耳!”
对此,欧阳修不但不恼,反而连声称赞苏轼书读得活。后来,这个典故还演变成了“后生可畏”与“出人头地”的成语故事。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好玩儿的历史,不妨关注“历史很好玩儿”同名公众号:lshhw1234,让我们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东众孝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相当然”的出处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