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聪明的一休》:历史与传说的交织,皇二代的命运与智慧
内容:
聪明是什么?对于中国的许多70后、80后而言,对于这个词的最初定义,或许来源于一部经典的日本动漫《聪明的一休》。然而,一休哥在历史上的原型——一休宗纯大师,他的聪明,并非我们童年印象中的那个样子。
小时候,我们观看《聪明的一休》时,只觉得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充满趣味。但随着对日本历史的了解深入,我们或许会觉得这部动画在某些方面显得荒诞。比如,那个在动画中经常与一休嬉笑的新佑卫门,其原型曾官拜“京都所司代兼四舍奉行”,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委书记兼国家宗教管理局局长。而历史上的日本,这样的一群高级领导,不可能整天陪着一个小和尚斗心眼,还总是被耍得很惨。
然而,当我们再次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部动画的制作者如此处理,其实是很有讲究的。故事的核心在于一休那个讳莫如深的身份——他是一位“皇二代”。在14世纪的日本,那是一个被称为南北朝的时代,一个充满战乱和纷争的时代。天皇的一脉子嗣因为不甘心被幕府将军操控,带着天皇的资格认证书(三神器)跑到南方去“另立中央”,最终幕府不得不在北方立一个“山寨天皇”。最终,南朝再次臣服于幕府,归还了三神器。但南朝的支持者们不甘失败,他们派了一个女特务藤原照子嫁给北朝的后小松天皇,试图培养继承南朝遗志的“革命接班人”。虽然此计最终败露,但孩子却生下来了,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休哥。
掌权的大将军足利义满面对这个“反动余孽”的孩子,虽然在日本历史上是个狠角色,但出于政治考量,他选择让孩子出家为僧,并且不允许他与母亲相见,逼着一休只能对着个放晴娃娃想妈妈,这就是那首片尾曲的来历。
了解了一休这样悲催的身世,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大将军总是找一休的茬,其实就是出于对他的不满和猜忌。历史上的一休是否真的那么机智我们不得而知,其实也无关紧要。命运在一休的身上负载了太多东西,一面是幕府的猜忌和百般羞辱,另一面则是南朝旧臣对他光复故国的期望。即便真有一点小聪明,又怎能逃脱命运如此沉重的枷锁呢?
和那个年代大多数引进的动画片一样,在中国放映的《一休》只播到一半就不了了之了。事实上,《一休》是有后半部的,只不过与之前风格迥异:一休在偷偷见到母亲了解自己的身世后一度想投湖自杀,却被南朝旧臣救起,再后来,一帮人打着他的旗号谋反,被将军镇压。历经纷乱的一休终于大彻大悟,在动画的结尾,他作别了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沿着一条金光大道走向远方。这个结局孩子们确实很难看懂,但它的确是历史上一休宗纯大师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历经纷争,看破红尘,放下一切,寂静涅槃。
一休宗纯大师,圆寂于1481年11月21日,距今已经534年。他曾注定是个被命运枷锁束缚的政治工具,却一生放浪形骸。生为囚徒,死得自由,真实的一休,不愧是有着真正智慧的一代高僧。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东众孝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聪明的一休”当年央视为何只播了一半 》